在黔中腹地的青山綠水間,長順縣擺所鎮熱水村宛如一顆鑲嵌在喀斯特地貌中的明珠,以獨特的農業基因和蓬勃的發展活力,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篇章。這座被布依族文化浸潤的村落,不僅以"紫王之鄉"的美譽和"黔中糧倉"的擔當成為山地農業現代化的典范,更在2025年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榮膺第七屆"全國文明村"稱號,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注入了更深厚的精神力量。
山水為墨繪就產業新圖景
熱水村地處擺所鎮東南部,平均海拔965米,1069畝耕地在群山環抱中鋪展成綠色畫卷。作為國家級油菜良種繁育基地,這里每年春季都會迎來金色的海洋——2021年,1486畝油菜制種基地通過"科研單位+公司+村集體+農戶"的創新模式,創造了超300萬元的經濟效益。更令人矚目的是,依托貴州省農科院的技術支持,熱水村正將油菜制種面積擴大至2500畝,并引入五彩油菜品種,計劃打造集觀光、科普于一體的農業大觀園。
在壩地組的20公里葡萄長廊里,紫王葡萄正演繹著另一種豐收傳奇。這種果肉紫黑、甜度達18度的特色品種,不僅通過冷鏈物流銷往粵港澳大灣區,更衍生出葡萄酒、白蘭地等深加工產品。種植戶班殿倫的葡萄莊園年銷售額突破50萬元,帶動周邊100余戶農戶走上致富路。如今,熱水村的紫王葡萄已成為黔南州地理標志產品,與油菜制種形成"一紅一黃"的產業雙引擎。
布依風情滋養和美鄉村
熱水村的魅力不僅在于產業興旺,更在于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卓越成效。壩地組通過"四共機制"(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將布依文化元素融入鄉村建設:青瓦白墻的民居上,布依圖騰與農耕壁畫相映成趣;文化廣場上,銅鼓十二調的韻律與現代健身操交織共鳴。2023年,壩地組憑借"紫王之鄉·布依壩地"的獨特定位,入選貴州省鄉村振興示范帶核心區。
在精神文明建設的沃土上,熱水村培育出"組管委+聯戶長+鄉賢"的自治體系。通過設立"紅黑榜"制度,村民自發參與環境衛生整治和矛盾調解,實現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的治理格局。這種治理智慧,讓熱水村在2021年榮獲"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稱號,并在2025年摘得"全國文明村"桂冠。近年來,擺所鎮以黨建引領文明鄉風建設,通過舉辦"村BA"、山歌比賽、葡萄節等文化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村民日常生活。2024年春節期間,熱水村舉辦的運動會和文化節吸引數千人參與,充分展現了鄰里團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綠色發展鋪就振興之路
近年來,熱水村以"兩清兩改兩治理"為抓手,全面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投資312萬元的道路升級工程打通了產業"最后一公里",400萬元的美化亮化工程讓村莊煥發新顏——8處"四小園"點綴其間,300盞太陽能路燈照亮歸家路,5處文化墻繪講述著布依先民的遷徙故事。更令人欣喜的是,依托油菜花海和葡萄長廊,熱水村正探索"春賞花、夏采摘、秋釀酒、冬垂釣"的四季旅游模式,2023年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長30%。
在產業升級的征程中,熱水村始終堅守生態底線。肉鴨養殖采用"稻+鴨"共生模式,每畝稻田可減少化肥使用量30%;紫王葡萄園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產品通過綠色食品認證。這種綠色發展理念,讓熱水村在2023年入選"貴州省生態農業示范村",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
未來已來開啟新征程
站在鄉村振興的新起點,熱水村正以"核子裂變"工程為契機,謀劃更宏偉的發展藍圖:2025年計劃建設紫王葡萄深加工產業園,開發葡萄籽油、花青素提取物等高端產品;依托油菜制種基地,打造"農業研學+科普教育"基地;聯合周邊村寨,推出"布依文化體驗游"精品線路。這些舉措,預計可帶動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2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5%以上。
從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到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從"省級二類貧困村"到"全國文明村",熱水村用二十年時間完成了從產業強村到精神文明高地的華麗轉身。這里沒有溫泉的氤氳水汽,卻有農業現代化的澎湃熱潮;沒有名山大川的壯麗景觀,卻有布依兒女用勤勞雙手編織的錦繡田園。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油菜花海,當暮色中的布依歌聲回蕩在葡萄長廊,熱水村正以"產業興、生態美、鄉風淳、治理優、百姓富"的生動實踐,詮釋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深刻內涵。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壯美畫卷正在徐徐展開,而"全國文明村"的殊榮,正是對其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最高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