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安新區高峰鎮活龍村:稻浪漁歌里的生態宜居新畫卷
在貴安新區西南部的峰巒之間,活龍村如一顆翡翠鑲嵌在貴陽與安順交界處。
這個總面積 5.3 平方公里的村落,西接長順縣黑子村,北抵栗木村,9 個村民小組的 276 戶人家散落于海拔 1250 米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中,享受著年均 17.5℃的溫潤氣候。
這里的 1646 畝耕地孕育著 85% 的水田,方圓十公里無工業污染,村頭的水庫與 30% 的森林覆蓋率共同織就了一幅 "田連阡陌、綠樹成蔭" 的生態圖景。
一、稻作文明的現代轉型
作為典型的農業村寨,活龍村將傳統農耕智慧與現代產業思維深度融合。
2023 年成立的貴安新區活龍皇貢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正將 1200 畝水稻田轉化為 "富礦"—— 通過省農科院品質鑒定、注冊商標和電商平臺拓展,原本每斤 1.6 元的稻谷正逐步升級為品牌大米。
更具突破性的是,村里創新性地將糧食產業路建設與村集體增收結合,總長 671 米的機耕道不僅惠及 170 戶村民,更通過工程承包實現 72.83 萬元的經營性收入。
這種 "產業路 + 集體經濟" 的模式,正在重塑傳統農業的價值鏈條。
在水稻之外,800 畝折耳根種植形成特色產業帶。
村民采用 "合作社 + 農戶" 模式,將畝均 2000 斤的產量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銷往貴陽、安順等地,每斤 2.5 - 5 元的浮動價格讓農戶年均增收數萬元。
這種 "主糧穩基、特色增效" 的雙輪驅動,使活龍村在 2023 年實現村集體收入同比增長 40%,走出一條山地農業的現代化路徑。
二、生態基底上的產業創新
2024 年啟動的活龍片區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項目,標志著活龍村發展進入新階段。
這個覆蓋 1336.1 畝林地的生態工程,采用 "櫻花 + 茶葉" 的立體種植模式:喬木層的櫻花形成觀光帶,灌木層的綠茶、白茶、紅茶構建產業帶,林下空間則規劃發展食用菌等特色種植。
目前已完成 184 畝改造的一期工程,不僅帶動 800 余人次就近就業,更與堯上村茶旅示范園形成聯動,預計 2025 年全面建成后可吸引游客超 5 萬人次。
宜居農房改造工程同步推進。
2024 年完成的 8 戶農房改造中,部分民居被改造成以 "稻香" 為主題的精品民宿,配套建設的游客接待中心和農事體驗區將于 2025 年夏季投入使用。
這種 "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 的實踐,使活龍村在保持 30% 森林覆蓋率的同時,實現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化。
三、鄉村治理的活龍樣本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活龍村黨支部創新 "三學聯動" 機制:書記帶頭學、兩委集中學、干部結對學,使黨員參會率從 50% 提升至 90%,收集發展建議 37 條,其中 12 條轉化為具體項目。
針對 3 名行動不便的老黨員,支部開展 "送學上門" 服務,確保理論學習全覆蓋。
這種組織力的提升直接體現在產業發展上 —— 村集體公司承接的麻郎幼兒園裝修工程,不僅獲得 15 萬元收入,更培養了本村的建筑施工隊伍。
基層治理的創新還體現在 "數字賦能" 上。
2024 年投入使用的智慧農業管理系統,通過土壤墑情監測、病蟲害預警等功能,使水稻種植成本降低 12%,產量提升 8%。
正在建設的 "活龍村數字鄉村平臺",將整合電商銷售、民宿預訂、村務公開等功能,實現 "一部手機管全村"。
四、未來發展的三維藍圖
產業維度:2025 年建成大米加工廠,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控制,預計將大米附加值提升 30%;擴建折耳根深加工車間,開發凍干制品、調味包等新產品。
生態維度:推進活龍水庫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環湖步道和觀鳥臺;實施 "萬樹興村" 計劃,在房前屋后種植櫻花、李樹等景觀樹種。
文化維度:依托稻田景觀和農耕文化,開發 "插秧節"" 開鐮節 " 等農事體驗活動;建設活龍村史館,展示 600 年稻作歷史和移民文化。
站在貴安新區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起點上,活龍村正以 "產業強、生態美、治理優" 為目標,書寫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壯美篇章。
當清晨的薄霧漫過層層梯田,當傍晚的炊煙纏繞著 newly planted cherry blossoms,這個黔中腹地的村落,正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綻放出獨特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