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福泉水源村:從土地撂荒到產業興旺的蛻變
在貴州省黔南州福泉市牛場鎮東南部,牛高公路沿線,有一個美麗的村莊——水源村。它于2003年11月由上壩、新橋、闊龍水三個村合并而成,總面積15.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023.62畝,轄20個村民小組,共1336戶5515人。曾經,這里超六成土地撂荒,青壯年大量外流,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村“兩委”班子面臨著“無人可用、無策可施”的困境。但如今,水源村已實現華麗轉身,成為產業興旺的典范,還在2021年11月被民政部辦公廳確認為“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單位”,2021年12月被貴州省林業局列入“2021年貴州省森林村寨”擬命名公示名單。
產業發展之路
2015年是水源村發展的關鍵轉折點,牛場鎮黨委選派文定才擔任水源村黨支部書記。到任后,文定才書記以“選、育、管、用”機制重塑村“兩委”隊伍,并明確了“產業富村、科技興村、環境亮村、文明強村”的發展目標。同年,水源村通過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計劃整合土地發展規?;N植。村干部帶頭簽約,黨員挨家挨戶動員,僅用3個月便整合了楊家屯、楊家灣等5個村民組5200余畝零散土地,打造出連片壩區。土地實現集約化后,水源村探索“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規?;N植時令蔬菜。2018年,壩區產值突破1200萬元。
然而,露天種植易受氣候制約的劣勢在2019年凸顯,產業升級迫在眉睫。關鍵時刻,水源村“兩委”爭取到3576萬元資金實施13個基礎設施項目,并經福泉市政府牽線與廣州江楠集團達成深度合作。隨著江楠精品蔬菜示范產業園落地水源村,現代化分揀中心、預冷庫、儲運專線全面投運,實現了“今日采摘、次日達穗”的“水源速度”,在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中樹立起“金字招牌”。同時,水源村與企業創新“雙公司+基地+貧困戶”運營模式,構建“保底分紅+盈利分紅+勞務分紅”利益聯結機制,同步搭建“黨支部+黨小組+合作社+農戶”組織架構與“雙訂單+雙保險”市場保障體系。2019年,110戶村民以120萬元資金入股合作社,壩區產值躍升至1500萬元,村集體收入增至36萬元。
2020年,借助國家政策和福泉市“1+2+N”特色農業模式,水源壩區乘勢創建省級樣板壩區,獲評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認證。2022年,在貴州省農科院技術支持下,60畝羊肚菌試種成功,還同步引進廣西種植大戶發展120畝圣女果產業,形成“羊肚菌”和“一果三品”(圣女果、菜心、香蔥、紫芹)特色產業矩陣。在黨員致富帶頭人引領下,村內涌現了23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輪作精品蔬菜2053畝,年總產值超2500萬元,穩定的供應鏈將優質鮮蔬源源不斷輸送至大灣區。到2024年,水源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百萬元,達到103.17萬元。
如今,水源村精品蔬菜產業示范園內種植業態豐富,2023年,貴州宏源農業有限公司憑借多年種植經驗引進的50余畝小密25號青皮哈密瓜喜獲豐收,因其生長環境晝夜溫差大,生長周期長、瓜苗吸收好,產出的哈密瓜香甜脆爽、多汁美味、營養豐富,采摘量達2萬余斤,產值6萬余元。園內還有貴州潤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引進多家經營主體種植的小番茄、葡萄等,目前,園內水果種植面積達200余畝,黃瓜、辣椒等蔬菜種植面積約650畝。
特產美食——黃粑
在福泉,提起特色美食,不得不說黃粑,而“榮姨媽”黃粑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榮姨媽”品牌的創始人彭春霖、榮庭菊是福泉市牛場鎮東南街人,早年在外務工從事食品制作,2011年回到家鄉,先后成立了福泉市康元農產品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福泉市保利食品有限公司、貴州榮姨媽食品有限公司,專注于黃粑產品的制作。
黃粑的制作工序繁雜,從糯米浸泡到出鍋,要歷經30多個小時,包含十幾道工序,原料選擇、泡米時長、酣蒸過程等都有嚴格把控,這才造就了“榮姨媽”黃粑香甜軟糯的口感。其主打產品冰糖黃粑歷史悠久,故事豐富,特色鮮明,在春節期間銷量火爆,企業僅黃粑產品每天就能生產兩噸。
為了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榮姨媽”黃粑在保持原生態、傳承古老記憶、遵循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工藝和配方。與貴州大學食品工藝學院、貴州科學院聯合研發黃粑食用示范項目,在原料中加入天麻、鐵皮石斛、刺梨等營養元素,提升了黃粑的營養價值。如今,“榮姨媽”品牌產品已從黃粑延伸到皮蛋、油辣椒、粽子、糍粑等。該企業也獲得了CCTV央視上榜品牌、貴州旅游商品、貴州省著名商標、黔南知名品牌、黔南十大農特產品、優秀民營企業、貴州省重點龍頭企業、第五批“貴州老字號”等諸多殊榮。
鄉村治理與村規民約
水源村面積15.1平方公里,有19個村民組共1275人(早期數據,隨發展人口可能有變化)。2018年起,針對部分群眾等靠要思想突出、鄰里關系不和諧、缺少抱團發展意識、環境臟亂差等問題,水源村以“三下沉三整合”(即黨組織建設下沉到組,村民自治下沉到組,管理服務下沉到組;整合土地資源,整合項目資金,整合管理服務平臺)為載體,在村黨支部引領下,嚴格制定和執行村規民約,扎實推進村民自治。
水源村的村規民約經廣泛征求村民意見、村民代表討論通過,共十二條六十四款,覆蓋社會治安、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安全生產、村風民俗、鄰里關系、家庭婚姻、環境衛生、規范酒席操辦、違規處罰等各個方面。例如,在社會治安方面,損壞村公共設施等除限期恢復或賠償外,另處以實際價值1-3倍罰款;交通安全方面,駕駛和乘坐二輪摩托車必須佩戴安全頭盔等;村風民俗方面,破除陳規陋習,喜事新辦,喪事從簡,建房要服從規劃等;環境衛生方面,垃圾需倒入指定垃圾桶,違規亂倒者將收取違約金并承擔清掃義務。特別是在規范酒席操辦方面,除婚嫁和喪葬外,違規操辦其他酒席,全組人員不得送禮,該戶還要為全組村民免費提供聚餐一次,若不改正且正在申請或已享受扶持政策的,將暫緩相關政策。
為保障村規民約有效執行,村委會指導村民自治小組制定《組規民約》等制度,村務監督委員會和村民監督小組嚴格監督,通過紅榜、黑榜張榜表揚先進、通報問題,村理事會每月開展衛生檢查評比并公布結果,開展各類評選表彰活動,嚴厲打擊擾亂鄉村社會發展的行為等。隨著村規民約的實施,水源村村容村貌整潔干凈,鄰里關系和諧,紅白喜事操辦規范,實現了美麗鄉村建設形象美和內涵美的雙提升。
未來展望
水源村這片曾被喀斯特地貌束縛的土地,如今正以黨建引領為筆,產業振興為墨,書寫著“組織強、產業旺、百姓富”的鄉村振興答卷。在未來,水源村將繼續依托現有的產業基礎,進一步擴大精品果蔬的種植規模,提升農產品品質,加強品牌建設,拓展銷售渠道,讓更多的優質農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同時,在特色美食方面,像“榮姨媽”黃粑這樣的品牌有望進一步做大做強,開發更多創新產品,不僅在本地市場持續火爆,還能走向全國,讓更多人品嘗到福泉的美味。在鄉村治理上,水源村也將不斷完善村規民約,持續提升鄉村文明程度,探索更多促進鄉村發展的新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成為更多鄉村學習和借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