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木咱熟碗米餌塊粑:千年米香凝作的布依風情
木咱鎮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州義龍新區,地處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喀斯特地帶,濕潤氣候與清冽山泉滋養了優質稻米"碗米"。這里延續了布依族數百年的餌塊粑制作傳統,尤以"熟碗米餌塊粑"聞名。據考證,秦漢時期布依族先民便以稻作為生,餌塊粑的雛形源于古代濮族遷徙途中發明的"耳粑",后演變為年夜祭祖、節慶待客的吉祥食品,2019年入選黔西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木咱餌塊粑的獨特風味源于對原料與工序的極致把控。制作時精選當地當季"大白糯"或"香禾糯",采取粳糯混合配方,用山泉浸泡一夜后經過獨特的雙蒸雙舂工藝:頭道蒸透后攤涼散粒,再進行二道復蒸,之后在石臼中反復舂搗成綿密米團。匠人趁熱將其揉捏成磚塊、橢圓或扁圓形,成型后陰干處理,表層擦蠟油鎖鮮,最終通過冷水浸泡保存,這種方法可使餌塊粑存至次年三月不變質。近年來更引入真空包裝與無菌車間,在保留石臼舂打核心環節的同時確保非遺技藝原汁原味。
木咱熟碗米餌塊粑憑五大特質征服食客:色澤嫩白如玉,切片透如薄絹且久煮不爛;口感軟硬適中,外煎脆內柔糯,筋道不粘牙;蒸煮時散發醇厚米香,烤制后轉為誘人焦香。其百變吃法包括酸菜火腿煮湯的咸鮮風味、臘腸爆炒的油潤咸香、火鍋燙食的湯汁飽滿,以及炭烤蘸蜂蜜、糖水煮餌塊的甜趣派系,更有油炸脆片的獨特食法。布依族文化賦予其深厚內涵,婚宴中象征"黏合親情",春節食用寓意"歲歲有余",烤制時隆起的焦泡更被稱為"起耳朵",昭示福氣臨門。
木咱鎮正通過傳統美食推動鄉村振興。產業鏈方面成立合作社統一品控,開發紫薯、艾草等新口味產品;電商渠道通過"黔貨出山"平臺銷往全國,真空裝餌塊粑成為全網"貴州特產TOP10"單品;文旅融合方面開設非遺工坊體驗游,讓游客親身參與舂米揉胚,深度感受布依飲食文化魅力。這些舉措使木咱熟碗米餌塊粑不僅保留了傳統工藝精髓,更以全新姿態走向現代消費市場。
木咱熟碗米餌塊粑是喀斯特山泉與稻香的結晶,承載著布依族穿越千年的生存智慧,凝結了黔西南人"以糯傳情"的味覺鄉愁。從石臼舂打的古樸節奏到火鍋沸騰的現代餐桌,這味根植于義龍新區的舌尖非遺,始終以柔韌之姿承托著土地的饋贈與民族的信仰,正以古老而年輕的姿態邀世界共品黔西南的山水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