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大的林下淫羊藿標準化種植基地——江口縣
在貴州的東北部,有一座美麗的小城——江口縣。這里不僅有風光旖旎的梵凈山,更有一項在全國都頗具影響力的特色產業——林下淫羊藿種植。如今,江口縣已成功建成全國最大的林下淫羊藿標準化種植基地,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江口縣地處武陵山脈梵凈山南麓,森林覆蓋率高達80.02%。這里氣候溫潤,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為淫羊藿的生長提供了絕佳的自然環境。淫羊藿,又名“仙靈脾”,作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陰濕環境,而江口縣廣袤的林地正好滿足了它的生長需求。在這片郁郁蔥蔥的山林間,淫羊藿找到了理想的棲息之所,得以茁壯成長。
規模化與標準化的產業之路
近年來,江口縣將林下中藥材產業視為“一把手”工程,全力推動淫羊藿產業的發展。目前,全縣的林下淫羊藿種植面積已達1.4萬畝,規模宏大。為了確保種植的科學性與規范性,江口縣構建了一套完善的標準化種植體系。從種苗的選育到田間的管理,再到最后的采收,每一個環節都嚴格遵循標準執行。例如,在種苗選育方面,江口縣的淫羊藿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已入選第一批貴州省中藥材、民族藥材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名單,其淫羊藿資源圃也被認定為貴州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這為優質種苗的供應提供了堅實保障,從源頭上確保了產品的質量。
同時,江口縣還積極引入先進的種植技術與設備,提升種植效率與質量。在田間管理中,運用現代化的灌溉與施肥技術,精準控制水分與養分的供給,促進淫羊藿的健康生長。并且,通過建立智能化的監測系統,實時掌握淫羊藿的生長狀況,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這種規模化與標準化的種植模式,使得江口縣的淫羊藿產業在全國脫穎而出,成為行業的標桿。
完善的產業鏈條
除了種植環節,江口縣還注重淫羊藿產業的上下游延伸,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在加工方面,已建成2條初加工生產線,年加工能力達2000噸。這些生產線采用先進的加工工藝,對采收后的淫羊藿進行科學處理,最大程度保留其藥用成分,提升產品附加值。在銷售環節,江口縣積極拓展市場渠道,與眾多藥企、藥材經銷商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將江口縣的淫羊藿產品推向全國各地,甚至遠銷海外。此外,江口縣還在積極探索淫羊藿的深加工領域,研發更多高附加值的產品,如淫羊藿提取物、淫羊藿保健品等,進一步提升產業的經濟效益。
創新的產業模式帶動多方共贏
為了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推動產業發展,江口縣創新推行“龍頭企業+地方平臺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訂單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龍頭企業發揮其在技術、市場和資金方面的優勢,負責提供技術指導、制定種植標準和產品銷售;地方平臺企業或合作社則組織農戶進行種植,并為農戶提供服務與支持;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和參與種植、管護等工作,獲得穩定的收入。例如,國藥集團同濟堂(貴州)制藥有限公司落戶江口后,與當地的合作社和農戶緊密合作,形成了良好的產業發展格局。同時,村集體經濟還探索出“股金+薪金+獎金”的“三金”模式,激發了村集體、村干部和群眾的積極性,實現了多方共贏。這種創新的產業模式,不僅推動了淫羊藿產業的快速發展,還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
綠色發展的典范
林下淫羊藿產業的發展,不僅為江口縣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從生態角度來看,這種“不砍樹、不毀林、不占良田”的林下種植模式,充分利用了林地資源,實現了森林資源的立體開發與綜合利用,有效促進了生態保護與修復。從社會角度來看,該產業帶動了大量群眾就業增收。目前,已帶動5000余名群眾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來,他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照顧家庭與增加收入兩不誤。同時,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當地基礎設施的完善和農村經濟的繁榮,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江口縣的林下淫羊藿標準化種植基地,是一次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成功實踐。通過科學規劃、創新發展,江口縣在林下經濟領域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發展之路。未來,隨著產業的不斷升級與拓展,江口縣的林下淫羊藿產業必將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為當地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貢獻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