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始于春秋時期,“普”字源于“濮”(人)的諧音,“安”為安定。普安,即“濮越”人平安生息之地。
春秋戰國時期,屬夜郎國。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為漏江縣,隸牂牁郡。
漢元封(前110年)至東漢末(220年),為漏江縣、賁古縣。
蜀漢(221年)至魏景元(260年),為賁古縣,隸興古郡。
晉泰始至太元(265~376年),為漏江縣,改隸建寧郡,賁古縣地。
南朝(420~589年),宋齊時期,為漏江縣,改隸建平郡;梁陳時期,為烏蠻之地,阿外格(地名)。
隋(581~618年),為烏蠻七部之一的暴蠻部之地。
唐武德四年(621年),為西平州。
唐貞觀八年(634年),為盤水縣。
唐天寶至會昌(742~841年)、五代(907~960年),為于矢部地(自杞國)。
南宋咸淳六年、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為于矢萬戶府。
宋景炎元年、元至正十三年(1276年),為普安路。
明洪武十五年 (1382年),改為普安府,隨置普安衛,隸云南布政司;二十三年(1390年),置安南衛(衛治今普安江西坡);同年置新興、新城二所隸安南衛(新興所即今普安縣城);二十五年(1392年),遷安南衛治尾灑堡(今晴隆縣城)。
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安南衛新興所隸貴州布政使司。
普安縣地圖
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新興所隨安南衛改隸安順府。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置普安縣,自此起縣名始定。
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縣治由新城所遷至新興所(今普安縣城),同時割安南衛的興仁、興讓二里及阿計、安逸二營隸普安縣。
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隸南籠府。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置普安縣新城巡檢司,改新城為新城鎮。
清嘉慶二年(1797年),改南籠府名為興義府,普安縣隸興義府;三年(1798年)置縣丞于新城,知縣與縣丞分疆而治。
民國元年 (1912年),裁新城縣丞,以其地分設興仁縣。
民國二年(1913年),州、廳一律改為縣,省下設道,普安縣改隸黔西道(道治安順)。
民國三年(1914年),黔西道尹劉顯潛報準調整興義、興仁、盤縣、普安等縣插花地。
民國十二年(1923年),廢黔西道,縣直隸省。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全省分建十一個行政督察區,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興仁,普安縣隸之。
1949年12月,普安縣人民解放委員會正式成立,駐地盤水鎮,設置5個行政區,區下設2鎮、9鄉。
1950年3月,普安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將原來的5個行政區改成3個行政區。
1952年7月,興仁專區改稱興義專區,普安縣隨之改隸;1953年4月,普安縣劃為44個鄉鎮。
1956年7月,興義專區撤銷,普安縣改隸安順專區;同年,普安縣第一區更名地瓜區,第二區更名青山區,第三區更名興中區,第四區更名盤水區。
1958年12月,晴隆縣轄區全部并入普安縣,駐地盤水鎮。
1959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全縣行政區劃為8個人民公社、71個管理區。
1961年8月,恢復晴隆縣,原晴隆縣管轄的區、鄉全部劃歸晴隆縣,普安縣劃為地瓜、青山、興中、盤水4個公社,下轄33個管理區。
1962年3月,撤銷大公社,復置4個行政區,將33個管理區調整規劃為22個公社。
1965年7月,恢復興義專區,普安縣劃歸興義專區管轄。
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普安縣人民委員會改稱謂為普安縣革命委員會,隸屬興義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9年,改興義地區革命委員會為地區行政公署,縣亦改隸。
1981年9月,撤銷興義專署;1982年5月1日成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縣隸屬黔西南州管轄。
1984年4月,公社名稱全改為鄉,盤水鎮升格為區級鎮,7月撤銷罐子窯和青山2個公社。
1986年12月,行政區域劃分為4個區、1個區級鎮、34個鄉、2個鄉級鎮。
1992年1月,撤銷地瓜、青山、興中、盤水4個區,設8鎮6鄉。
2007年9月,撤銷鄉鎮設置的44個管理區,將原來設置的167個村、3個社區和下設的1264個村民組整合為75個村、14個社區并下設1094個村民小組、169個居民小組。
截至2011年末,普安縣轄8個建制鎮,6個鄉,共14個鄉鎮 ;轄有75個行政村、14個社區;下設1094個村民小組,169個居民小組。縣人民政府駐普安縣西街12號。
鎮:盤水鎮、龍吟鎮、罐子窯鎮、江西坡鎮、三板橋鎮、地瓜鎮、青山鎮、樓下鎮
鄉:白沙鄉、高棉鄉、窩沿鄉、羅漢鄉、新店鄉、雪浦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