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月2日,建立三都水族自治縣。
1949年12月6日三都解放,1950年1月14日三都縣人民政府成立,接管舊政府建制設置的城關區、水龍區、都江區,縣政府駐三合,隸屬獨山專區。城關區轄三合鎮、豐樂鄉、爛土鄉、普安鄉、交梨鄉、拉攬鄉;水龍區轄堯麓鄉、阜祥鄉、慶陽鄉、新東鄉;都江區轄上江鄉、壩街鄉、甲雄鄉、雅灰鄉、達地鄉、盤石鄉。5月,將城關區劃成第一區和第二區,第一區駐三合鎮,轄三合鎮、豐樂鄉、爛土鄉;第二區駐普屯,轄普安鄉、交梨鄉、落榔鄉(原拉攬鄉)、雅灰鄉;第三區駐水龍,轄堯麓鄉、阜祥鄉、慶陽鄉、新東鄉;第四區駐上江,轄上江鄉、壩街鄉、甲雄鄉、達地鄉、盤石鄉。
1952年12月,撤銷第二區,建立普安苗族自治區,撤銷普安鄉,建立普安鎮;將盤石鄉撥給榕江縣,將達地鄉和雅灰鄉的雅灰、甕幫、殺一、上崇、奪弄、廷同、羊高、奪鳥、排路等村撥給丹寨縣,余下雅灰半個鄉仍屬三都縣,置打魚鄉;獨山縣將原屬巴維鄉的巴佑、五星、屯橋、一心、平蕩、合一、茂光、三利、聯江、中江、巖江等11個行政村撥給三都縣,置巴佑鄉和小河鄉。同月,獨山專區改稱都勻專區,三都縣自然隸屬都勻專區。
1953年2月,為了適應農業互助合作發展形勢的需要,將大鄉劃為小鄉,全縣計4個區2個鎮42個鄉。大河區轄三合鎮、三郎鄉、大河鄉、馬場鄉、鼠場鄉、巴若鄉、爛土鄉、堯呂鄉、巴佑鄉、小河鄉,普安區轄普安鎮、排招鄉、落樃鄉、高譚鄉、交梨鄉、高硐鄉、王簡鄉、甲昭鄉、燕高鄉、羊基鄉、總獎鄉,水龍區轄水龍鄉、牛場鄉、姑掛鄉、行賞鄉、中和鄉、甲化鄉、安塘鄉、天星鄉、梅花鄉、陽樂鄉、地祥鄉、孟明鄉、水潘鄉,都江區轄上江鄉、打魚鄉、拉攬鄉、蓋賴鄉、巫不鄉、甲雄鄉、羊福鄉、交平鄉、壩街鄉、壩灰鄉。
1954年12月,獨山縣將定臺鄉相巴、敖巴兩個行政村撥給三都縣巴若鄉。
1955年12月,又將小鄉并為大鄉,全縣計4個區2個鎮18個鄉。大河區駐大河,轄三合鎮、大河鄉、爛土鄉、巴佑鄉、豐樂鄉;普安區駐普安,轄普安鎮、落樃鄉、交梨鄉、高硐鄉、羊基鄉;水龍區駐水龍,轄水龍鄉、堯麓鄉、地祥鄉、中和鄉、塘州鄉、天堂鄉;都江區駐上江,轄上江鄉、打魚鄉、甲雄鄉、壩街鄉。
1957年1月2日,建立三都水族自治縣,縣政府駐地不變,隸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行政區劃以原三都縣為基礎,包括從荔波縣劃來的周覃、九阡兩個主要水族聚居區,獨山縣劃來的林橋鄉、翁臺鄉,榕江縣劃來的興華鄉、水尾鄉,都勻縣劃來的基場鄉、潘洞鄉、富河鄉,三都水族自治縣共轄6個區2個鎮40個鄉。三合鎮直屬縣人民委員會;大河區駐大河,轄大河、爛土 、巴佑、豐樂、基場、潘洞、富河、翁臺8個鄉;普安區駐普安,轄普安鎮及落榔、交梨、高硐、羊雞4個鄉;水龍區駐水龍,轄水龍、堯麓、地祥、中和、塘州、天堂、林橋7個鄉;都江區駐上江,轄上江、拉攬、甲雄、壩街、興華5個鄉;周覃區駐周覃,轄周覃、洞甲、恒豐、陽安、三洞、水東6個鄉;九阡區駐九阡,轄板葉、水各、揚拱、板甲、岜鮮、拉威、水維、水碰、水慶、水尾10個鄉。面積3759平方千米,人口18.4702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