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職教出海:書寫國際教育合作新篇
在經濟全球化與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下,職業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愈發重要。貴州,作為中國內陸的重要省份,正積極投身于職業教育“出海”的浪潮之中,憑借一系列創新舉措與實踐,在國際職業教育舞臺上嶄露頭角,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技術技能人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促進國際人文交流貢獻著貴州力量。
貴州職教出海有著堅實的政策支撐與良好的發展契機。近年來,貴州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對外開放大局,依托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政策優勢,構建起“政策設計-平臺搭建-項目落地-成效轉化”的全鏈條合作機制。特別是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永久落戶貴州,為其職業教育與東盟乃至世界的交流合作提供了絕佳平臺。2025年7月26日開幕的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更是將職教出海作為重點聚焦方向之一,推動貴州與東盟國家在職業教育領域開展更深入的交流與合作。
在具體實踐中,貴州職教出海成果豐碩,亮點紛呈。“貴匠工坊”作為貴州“職教出海”的特色品牌項目,已成為貴州職業教育國際化的一張亮麗名片。2025年7月26日,在“貴匠工坊”合作洽談及經驗交流研討會上,“貴匠工坊”品牌正式發布,同時成立了“貴匠工坊”職業教育聯盟。該品牌以國產裝備及優勢產品海外輸出為核心驅動力,通過實體技術設備為載體的國際合作模式,引領相關技術標準、職業能力培養體系和教育文化元素協同“出海”,構建起全方位、可持續的職業教育國際化2.0新型出海模式及互利共贏合作生態。目前,依托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平臺,貴州已在東南亞、南亞、中美洲等地區建立海外辦學機構7個,開展海外合作項目19個,并有5所高職院校入選“中國—東盟雙百職校強強合作旗艦計劃”。
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與泰國吉拉達技術學院合作,在泰國王宮落地的“貴匠工坊”項目便是典型代表。該項目地理坐標特殊,依托吉拉達技術學院的王室背景與產業資源,打造了中泰官方與民間交流的“雙軌通道”;培養模式新穎,采用“學歷教育+技能認證+企業實訓”三位一體模式,合作培養的物聯網專業泰國籍學生在實習階段就能進入海外中資企業,同時獲得中泰雙院校學歷證書及華為、阿里云等國際技能認證,畢業即具備跨國就業能力;合作成果顯著,首批合作培養的學生,有的憑借優異中文水平考入中國本科院校,有的在中泰技能交流中擔任翻譯,成為“民間文化使者”。
此外,貴州職業院校還突破傳統單向合作模式,探索出“標準共定、人才共育、基地共建”的協同發展路徑,實現了從硬件輸出到標準輸出的質變。例如,貴陽職業技術學院入選瀾湄基金項目,為瀾滄江-湄公河沿岸國家培養軌道交通技能人才,開發了軌道交通+中文、裝備制造+中文國際化培訓課程,編制國際化培訓教材,并建成老撾巴巴薩職業技術學院海外技能培訓站,累計培訓學員上萬人次。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在柬埔寨成功建立絲路學院,由柬埔寨馬德望省理工學院提供教學場地,貴州方面提供師資力量,為當地培養專業人才。
在國際教育合作中,貴州職業教育還注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創新實施“中文+職業技能+非遺”三位一體培養模式,將苗族刺繡、侗族大歌等非遺課程納入東盟人才培訓體系。在老撾建立的“中文+技能”交通人才培訓基地,將橋梁建設、智能交通等技術培訓與中文教學深度融合,培養的本土化人才支撐了中老鐵路、金港高速等“一帶一路”重點工程。
展望未來,貴州職教出海前景廣闊。貴州將繼續以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等平臺為依托,深入推進“貴匠工坊”等品牌項目建設,不斷拓展海外辦學機構與合作項目的數量與質量。一方面,聚焦東盟鐵路、新能源、數字經濟等重點產業,與更多國家的高水平院校共建“現代工匠學院”,推行“訂單式”培養模式,為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全周期人才保障。另一方面,依托“多彩貴州”豐富的文化資源,構建“職業教育+非遺傳承”國際交流品牌體系,在東盟國家布局建設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基地,實現“技術輸出”與“文化輸出”的協同推進。同時,貴州還將積極推動建立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學歷互認、學分互認及職業資格證書互認體系,探索設立區域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共同體,為貴州職教出海營造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在國際職業教育舞臺上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助力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