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省委宣傳部、貴州省委金融辦、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貴州省財政廳、貴州省發展改革委、貴州省市場監管局、貴州省公安廳、貴州省商務廳聯合印發了《貴州省打造全國重要演藝市場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貴州省打造全國重要演藝市場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全文如下。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三屆七次全會精神,聚焦打造“多彩貴州”文旅新品牌,充分發揮貴州西南重要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氣候宜人山水奇絕的生態優勢、特色文化資源豐富多彩的比較優勢、群眾文娛活動影響廣泛的帶動優勢、數據算力基地發展壯大的支撐優勢,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堅持服務嵌合、放管結合、業態融合、人才聚合、資源整合,力爭通過三年努力,逐步培育打造在西部地區乃至全國具有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演藝市場,塑造打響“貴州好戲”品牌,助推多彩貴州文化強省和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建設。
一、實施財政金融扶持和審批監管優化行動,做優營商環境“服務鏈”
(一)提供財政金融政策支持。探索實施演藝市場獎補政策,對高水平演唱會(音樂節)、高端文藝展演等活動,科學統籌現有文化旅游相關專項資金給予獎補。引導金融機構針對演藝市場優化授信評級方式,加大對演藝企業支持力度。研究推出針對演藝企業的短期流動性貸款政策和金融產品。鼓勵省文化旅游產業投資基金等加大對相關企業和項目的支持力度。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推進演藝設備更新。
(二)建立規范高效審批機制。依托全國文化市場技術監管與服務平臺,實現申報、受理、審批、反饋一網通辦。簡化巡演審批程序,建立巡演項目首演地審批、巡演地備案管理規則。實行“一次性告知”服務,提升行政審批服務效能,自受理之日起,營業性演出審批時限不超過5個工作日,營業性涉外或涉港澳臺演出審批時限不超過13個工作日。落實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加強評價數據跟蹤分析,及時整改反饋差評事項,提升辦事主體滿意度。
(三)提供演藝專業服務。支持貴州文化演藝產業集團牽頭探索開展全省演藝市場專業服務,建立上下聯通、橫向貫通的運行機制,為國內外來黔演出活動提供政策解讀、信息咨詢、創意策劃、手續報審、場地租賃、品牌建設、舞美搭建及安全風險評估等全方位、高效率、專業化服務,吸引更多優質演藝資源落地貴州。
(四)加強演藝市場監督管理。建立健全市場監督管理協作聯動機制,加強信息共享和執法聯動,深化跨區域跨部門執法協作,嚴打網上網下倒票、虛假營銷宣傳、侵權盜版抄襲等違法違規行為。采取“‘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重點監管、信用分類監管等方式加強監督管理,發揮“黑名單”震懾作用,引導市場主體依法依規經營。發揮行業協會自我監管作用,對失信會員采取公開譴責、取消評優評先資格等行業自律措施。加強誠信宣傳教育。
二、實施重點項目和市場主體培育行動,做精優質演藝“供給鏈”
(五)做優特色演藝精品。聚焦現實題材,圍繞紅色文化、陽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等歷史文化題材,系統打造多彩貴州舞臺藝術精品矩陣。進一步發揮“紅飄帶”、《偉大轉折》紅色演藝“雙子星”帶動作用。集中力量打造貴州歷史文化舞臺大秀《遇見多彩》(暫定名)。支持打造“多彩貴州·風行天下”海外演出品牌,指導支持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貴州風》改版升級。扶持貴陽交響樂團持續辦好音樂季。推動現有舞臺藝術精品和地方特色戲曲打磨提升、常態演出。實施原創演藝品牌扶持計劃,擴大貴州原創作品影響力。
(六)引進優質演藝市場主體。結合大抓產業、大抓項目、大抓招商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繪制演藝市場產業鏈圖譜、項目策劃書和在建項目、在談項目、擬招企業“一圖一書三清單”。支持各地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境內外資本參與開辦演出機構、建設演出場所、孵化區域特色品牌。支持與知名演出單位、演藝團隊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引進國內外高質量營業性演出項目。通過完善交易體系、購買演出服務、加強版權保護等方式,培優扶強一批演出項目和主體。
(七)支持貴州文化演藝產業集團做大做強。指導支持集團提升藝術創作能力,努力成為藝術院團傳播主流價值、打造藝術精品的標桿。支持集團牽頭成立貴州演藝院線,聯動各地演藝機構、景區景點、傳媒企業等深化合作,通過資源共享、項目聯營等方式延伸拓展相關產業產品鏈條,提升演藝項目市場競爭力和收益轉化率。
(八)辦好多彩貴州文化藝術節。堅持實體化、精品化、社會化,進一步發揮市場作用,擴大對外開放,突出大地藝術,貼近人民群眾,協同打造文化藝術的盛會、人民群眾的節日、文旅融合的平臺。
(九)推進演藝人才隊伍建設。用好貴州省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貴州省高層次人才培養支持工程、新文藝群體職稱認定等政策,推進宣傳思想文化系統人才興業,培育壯大貴州本土演藝人才隊伍,吸引省外優秀文藝工作者來黔工作。與國內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專業機構、知名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柔性引進一批高層次文藝人才。發揮全省藝術院校主陣地優勢,加強校企聯動、產教融合,加快優秀演藝人才培養輸出。加強演出經紀人隊伍建設,加大演藝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力度,提升職業素養和運營能力。
三、實施“演藝+”“+演藝”新場景新空間構建行動,做強業態融合“產業鏈”
(十)大力發展“演藝+科技”新興業態。總結運用越界影城“破冰出圈”等經驗,強化數字技術在演藝領域的融合應用,大力發展“演藝+全息成像”“演藝+算力渲染”“演藝+人工智能”等新業態,打造“演藝+科技呈現”新場景,豐富“演藝+智慧互動”新體驗。加快推進中國貴州大視聽產業園建設,用好知名網絡視聽平臺,發展“演藝+互聯網”業態,形成新興演藝生態圈。
(十一)推動“旅游+演藝”深度融合。指導支持“黃小西,吃晚飯”等重點旅游景區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精品駐場演出,豐富景區業態。持續支持“村超”“村BA”“村晚”“村T”“村馬”“路邊音樂會”等群眾性品牌文娛文體活動擴大影響。大力支持各族群眾舉辦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活動和“中國傳統文化節日(節慶)+演藝”新業態活動。持續辦好多彩貴州溶洞音樂周,加大力度培育溶洞音樂藝術旅游市場。圍繞“跟著演藝去旅行”,精準出臺優惠政策、精致打造旅游產品、精心開展線路培育。
(十二)培育“劇場+演藝新空間”多元生態。探索推進劇場所有權和使用權分置改革,每個市(州)推出1至2個改革試點,通過購買服務、合作聯營、服務置換等方式,吸引社會力量依法參與劇場運營。研究出臺補貼政策支持劇場運營發展。系統梳理城市劇場、Livehouse等演藝場所,整合用好公園廣場、商場影院、美食街區、工廠遺跡、特色小鎮等現有資源,培育以演藝為主營業務的多業態融合、多功能協同新型演出場所,構建散點式、書簽化劇場生態網絡體系和演藝新空間。
(十三)持續支持劇本娛樂業發展。通過加強版權保護、搭建交易平臺、加大產業投入等,支持劇本娛樂產業發展,打造體量輕、投入小、內容新的沉浸式體驗空間。指導支持都勻秦漢影視城等依托資源優勢創新發展劇本娛樂業態。
四、實施全矩陣立體式宣傳推廣行動,做大營銷推介“傳播鏈”
(十四)建設完善“一體化”數智票務平臺。堅持立足貴州、輻射周邊,依托“貴演票務”和“一碼游貴州”平臺,加快推動演藝資源整合、優質票源聚合、演出信息查詢、購票退票服務、個性需求定制、在線直播觀看、文旅休閑攻略等功能“一網打通”,聯合票務平臺推出“貴演票務通票”,搭建“演出前—演出中—演出后”的全方位數字文化藝術空間及綜合服務體系,實現文演行業及票務數據“一張圖”可視化管理。
(十五)加強融媒體傳播推廣。聚焦“貴州好戲”品牌宣傳,用好融媒體傳播打法,搭建演藝資訊推介機制,全平臺常態化發布演出活動和民族民間節慶活動信息。支持省級主流新聞媒體與演藝市場經營主體建立信息宣傳暢通渠道,從預告信息發布、重點活動直播、精彩片段切條、熱點話題打造、各方互動反饋、詳細旅游攻略等豐富優質演藝傳播內容。聯動演出主辦方設計制作符合現代觀眾審美的海報、短視頻等融媒產品。組織開展“一劇一評”等文藝評論活動,有效引導創作、推出精品、造大聲勢、引領風尚。
(十六)強化全平臺營銷推介。構建部門參與、社會支持的營銷推介機制,制定年度、季度重大演藝活動和民族民間節慶活動清單并動態更新,將市場認可度高的演藝活動與相關文旅資源整合,作為文旅推廣、對外宣傳、招商引資、外事活動等重要推介內容。加強與演出平臺、演出藝人合作開展多渠道戰略推廣,制定個性化營銷策略和推廣方案,將貴州自然珍寶和人文瑰寶巧妙融入演出活動,促進觀眾與游客互相轉化。
(十七)推動貴州文化演藝信息上網。系統搜集整理并動態補充貴州文化演藝有關資料,集中推動相關內容上網并向人工智能投喂,深化人工智能對貴州文化演藝有關信息的認知,加快形成貴州文化演藝數據庫。
五、實施安全管理和精細治理提升行動,做嚴風險漏洞“防控鏈”
(十八)嚴格演出內容審核。落實“誰主辦、誰負責,誰審批、誰負責”責任制,做好演出活動全流程、全方位把控,嚴防“帶病上臺”等現象。按照《網絡表演經營活動管理辦法》《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等規定,對網絡直播表演及虛擬形象展示等營業性演出新業態進行規范管理。
(十九)強化活動安全監管。堅持演出活動方案和安全防范預案同謀劃、同落實,壓實監管責任、屬地責任、主體責任,落實現場巡查制度和應急處置響應機制,嚴防擁擠、踩踏、火災等事故。強化舞臺設計、搭建、表演等安全監管。對大型演出活動實行“一館一策”“一地一策”,加強線上線下、場內場外等各類安全風險研判防范。
(二十)提升精細治理水平。精細治理大型演出活動和重要演藝場所及其周邊區域“臟亂差”現象,優化公共服務質量和基礎配套設施。整治強迫交易、非法營運、虛假宣傳、假冒偽劣、欺客宰客、涉黑涉惡等違法違規活動。廣泛開展文明引導、志愿服務等文明實踐活動和文明觀演主題宣傳活動。
各地各單位要細化本方案明確的目標任務和政策舉措,完善工作機制,加強統籌協調,做好政策解讀,確保重點任務落地落實。各級宣傳、文旅部門要做好責任分解、日常調度等工作,確保見人見事見效果。各級各類新聞媒體要加大宣傳力度,及時將涌現的新變化新氣象新態勢新平臺、創造的好經驗好做法好成果好案例報道出來、推廣開來,營造打造全國重要演藝市場的良好社會氛圍。